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概念逐步走向现实应用。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,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,尤其在核心零部件领域,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。这些企业不仅支撑着国内机器人产业的发展,也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。
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运动控制、感知系统和智能决策三大模块,而实现这些功能依赖于一系列高精度、高可靠性的核心零部件。其中,减速器、伺服电机、控制器、传感器以及轻量化结构材料构成了人形机器人最关键的五大部件。中国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突破,标志着国产机器人产业链正逐步走向自主可控。
首先,在精密减速器领域,绿的谐波已成为国内绝对的领军企业。谐波减速器是人形机器人关节传动的核心部件,要求具备高精度、高扭矩密度和长寿命。绿的谐波凭借自主研发的“P型齿”设计,打破了日本哈默纳科长期垄断的局面,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协作机器人及人形机器人样机中。目前,绿的谐波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%,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,成为特斯拉Optimus等国际项目的重要潜在供应商。
其次,伺服电机与驱动系统方面,汇川技术和埃斯顿表现突出。伺服系统决定了机器人的响应速度、定位精度和动态性能。汇川技术依托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,推出了适用于人形机器人多关节协同控制的高性能伺服系统,具备小型化、高功率密度和低惯量等特点。其新一代一体化关节模组已进入多家机器人企业的测试阶段。而埃斯顿则通过并购德国Cloos等国际企业,快速提升了在高端伺服领域的技术水平,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布局。
在控制器方面,新松机器人和华中数控代表了国产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。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负责运动规划、任务调度和实时反馈控制。新松机器人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的技术背景,开发出支持多轴协同、力控交互的开放式机器人控制器,已应用于多款服务型人形机器人。华中数控则在数控系统基础上延伸至机器人控制领域,其“华中9型”智能数控系统融合AI算法,具备自适应学习能力,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底层支持。
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与交互的基础。在力矩传感器、惯性测量单元(IMU)、视觉模组等领域,中国企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。汉威科技在柔性力觉传感器方面取得突破,其产品可嵌入机器人指尖,实现精细抓取与触觉反馈。歌尔股份则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声学与光学积累,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精度麦克风阵列和3D视觉模组,助力语音交互与空间感知。此外,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在激光雷达领域的领先优势,也为机器人导航与避障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值得一提的是,结构材料与一体化关节设计正成为提升人形机器人性能的关键路径。拓斯达和节卡机器人等企业开始探索将减速器、电机、编码器、驱动器集成于单一关节模组,大幅减轻重量并提升响应速度。同时,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、高强度铝合金等轻量化材料,有助于降低能耗、延长续航时间。这一趋势推动了零部件企业向“模组化、标准化、平台化”方向发展。
政策层面,国家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突破高性能减速器、智能控制器等“卡脖子”技术,推动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。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。资本市场对机器人赛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,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。
展望未来,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量产,零部件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。中国企业在成本控制、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本地化服务方面具备明显优势,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大份额。然而,仍需正视在材料耐久性、算法集成度和批量一致性等方面的差距。唯有持续创新、深化上下游协同,才能真正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并跑”乃至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可以预见,中国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业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。以绿的谐波、汇川技术、新松机器人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,正通过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,为中国智造注入强劲动力。在不远的将来,国产零部件或将支撑起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支柱。
公司: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(深圳)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(东嘉国际)5055A15
Q Q:3874092623
Copyright © 202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