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大学的空气发动机解析
2025-10-07

近年来,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,新能源技术成为科研领域的热点。在众多清洁能源探索中,空气发动机作为一种零排放、低噪音的动力系统,逐渐引起学界与产业界的关注。厦门大学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校,在新能源技术领域持续发力,其在空气发动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与创新潜力。

空气发动机,顾名思义,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机械装置。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空气在气缸内膨胀推动活塞运动,从而将气压能转化为机械能,驱动车辆或其他设备运行。与传统内燃机相比,空气发动机不依赖化石燃料,运行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、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,真正实现了“零排放”。此外,其结构相对简单,维护成本较低,且运行时噪音小,具备良好的环保与经济双重优势。

厦门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究团队自2018年起便着手空气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。他们从热力学循环优化、材料轻量化设计、能量回收系统集成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研究。其中,一个关键突破在于解决了传统空气发动机效率偏低的问题。由于空气在膨胀过程中会迅速降温,导致能量转化率下降,厦大团队提出了一种“多级加热辅助膨胀”技术——在压缩空气释放前通过太阳能或废热预热空气,显著提升了做功能力。实验数据显示,该技术可使发动机整体效率提升约35%,接近部分电动机的水平。

在材料方面,研究团队联合材料学院开发出一种高强度、低密度的复合气缸材料。这种材料不仅能够承受高达30兆帕的内部压力,还大幅减轻了发动机整体重量,提高了单位质量功率比。这对于车载应用尤为重要,有助于缓解因储气罐体积较大带来的空间限制问题。同时,团队还设计了智能控制系统,可根据负载需求动态调节空气流量与压力,实现更精准的能量管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厦门大学并未将空气发动机局限于理论研究,而是积极推动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验证。2022年,该校与厦门市公共交通集团合作,试制了一款以空气发动机为主驱动力的微型清洁车,用于校园及景区内的环卫作业。该车辆采用模块化储气系统,可在30分钟内完成气体加注,续航里程达80公里,完全满足短途低速作业需求。运行一年来,车辆表现稳定,维护成本仅为传统燃油车的三分之一,且无任何尾气排放,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。

当然,空气发动机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最突出的问题是能量密度较低。相较于锂电池或汽油,压缩空气单位体积储存的能量有限,导致车辆续航能力受限。此外,空气压缩过程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电能,若电力来源仍依赖火电,则整体碳足迹可能并不理想。对此,厦大团队提出“绿色供气链”构想:即利用风电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驱动空气压缩站,实现从制气到使用的全链条低碳化。目前,他们在漳州校区已建成一座小型示范站,初步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。

从长远看,空气发动机或许难以完全替代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,但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具有独特优势。例如城市物流车、园区摆渡车、港口装卸设备等低速、固定路线的交通工具,对续航要求不高但对环保和噪音控制要求较高,正是空气发动机的“用武之地”。厦门大学的研究正朝着这一方向稳步推进,力求在细分市场中打造技术标杆。

可以预见,随着材料科学、热力学控制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协同发展,空气发动机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。厦门大学凭借其跨学科协作优势和务实创新的科研风格,正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转型贡献智慧与方案。尽管前路仍有技术瓶颈待突破,但每一次实验数据的优化、每一台原型机的落地,都是向绿色未来迈出的坚实一步。空气发动机或许不会成为主流,但它所承载的环保理念与技术创新精神,无疑将在能源变革的浪潮中留下深刻印记。

15201532315 CONTACT US

公司: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(深圳)有限公司
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(东嘉国际)5055A15

Q Q:3874092623

Copyright © 2022-2025

粤ICP备2025361078号

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:13545454545
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