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无人机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(eVTOL)、通航飞机等低空飞行器技术的快速发展,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。作为支撑低空飞行活动安全、高效运行的基础保障,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该产业不仅涵盖通信、导航、监视(CNS)系统、低空空域管理平台、起降场网络等硬件设施,也包括数据服务、飞行调度、监管系统等软件与服务体系,构成了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“骨架”与“神经系统”。
从产业链结构来看,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可划分为上游技术与设备制造、中游系统集成与平台建设、下游运营与服务三大环节。上游主要包括雷达、ADS-B(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)、5G/6G通信模块、高精度导航芯片、气象监测设备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。国内已有华为、中兴、北斗星通、海格通信等一批企业在相关领域实现技术突破,为低空感知与通信能力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中游则聚焦于低空智联网(UAM Network)的构建,涉及空域数字化建模、飞行路径规划、多源信息融合平台开发等关键技术。例如,深圳、成都等地已试点建设城市低空交通管理平台(UTM),实现了对无人机飞行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度。下游则涵盖起降场运营、飞行服务保障、数据增值服务等多个方面,形成面向物流配送、应急救援、城市巡查、低空旅游等多元应用场景的服务生态。
当前,我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呈现加速态势。政策层面,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“发展低空经济”,多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。2023年,深圳获批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,率先推动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改革,并规划建设超过1000个无人机起降点。四川、安徽、湖南等地也在积极推进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。与此同时,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覆盖全国多个省市,为基础设施测试与验证提供了重要场景。此外,中国民航局发布的《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》明确提出构建“低空智联网”,推动空域资源精细化管理,标志着顶层设计逐步完善。
然而,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仍面临诸多挑战。首先是空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。目前我国低空空域开放程度有限,审批流程复杂,跨区域协同难度大,制约了规模化商业运营。其次,基础设施标准体系尚未统一。各地在通信协议、数据接口、起降场建设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,导致系统互联互通困难,形成“信息孤岛”。再次,安全与监管能力有待提升。随着飞行器数量激增,空中交通冲突、电磁干扰、隐私泄露等风险上升,亟需建立全天候、全要素的监管网络。此外,投资回报周期长、建设成本高也限制了社会资本的大规模进入。
展望未来,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将朝着智能化、网络化、一体化方向发展。一是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低空智联网,整合卫星导航、5G-A/6G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全域感知与精准控制。二是推动起降场“一站多能”建设,结合充电桩、通信基站、气象站等功能,提升空间利用效率。三是强化数字孪生技术应用,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空域资源配置与飞行调度策略。四是探索“政府引导+企业主导+社会参与”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,鼓励PPP、特许经营等机制创新,降低建设与运营压力。
总体而言,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是连接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的关键纽带,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低空经济的广度与深度。随着技术迭代加速、政策环境优化和市场需求释放,我国有望在低空通信导航、智能管控、综合服务等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。未来五年将是基础设施布局的关键窗口期,只有统筹规划、协同推进,才能为低空经济腾飞筑牢坚实底座,真正实现“让天空畅通无阻”的愿景。
公司: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(深圳)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(东嘉国际)5055A15
Q Q:3874092623
Copyright © 2022-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