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数西算”工程是我国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、优化算力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举措。该工程通过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国家算力网络体系,将东部地区产生的大量数据有序引导至西部地区进行存储与计算,从而实现东西部资源互补、协同发展。其中,八大枢纽节点是“东数西算”工程的核心支撑,承担着连接全国算力供需两端的关键任务。这些节点分别布局在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、成渝、内蒙古、贵州、甘肃和宁夏等八个区域,各具地理、资源和产业优势。
首先,京津冀枢纽位于我国北方经济核心区,依托北京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天津、河北的制造业基础,具备高端算力研发与应用能力。该节点重点服务京津地区庞大的政务、金融和科技类数据处理需求,同时向东北和华北地区辐射,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。其显著特征是技术密集度高、政策支持力度大,并在人工智能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率先开展算力赋能实践。
长三角枢纽覆盖上海、江苏、浙江等地,是我国经济最活跃、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。这里汇聚了大量互联网企业、金融机构和智能制造工厂,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算力需求极为旺盛。长三角枢纽以高密度数据中心集群为支撑,注重绿色低碳发展,积极推动液冷、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应用。同时,该节点致力于打造跨省协同的数据流通机制,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数字底座。
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地处改革开放前沿,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,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。深圳、广州等地拥有华为、腾讯等头部科技企业,带动了云计算、边缘计算和5G融合应用的快速发展。该节点强调低时延、高可靠的数据服务能力,重点支撑跨境金融、跨境电商和智慧城市等场景。此外,粤港澳还积极探索与港澳之间的数据跨境流动试点,为构建国际数据港积累经验。
成渝枢纽作为西部唯一的双城经济圈代表,承担着引领西南地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。成都和重庆均具备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,政府大力引进大型数据中心项目,吸引阿里、腾讯、华为等企业在当地布局。该节点充分利用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,发展绿色数据中心,降低PUE(电能使用效率)值。同时,成渝地区人口密集、市场需求广阔,成为西部数据消费和处理的重要增长极。
内蒙古枢纽依托广袤的土地资源和寒冷的气候条件,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数据中心。尤其是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等地,年均气温低、空气干燥,自然冷却效果显著,大幅降低了制冷能耗。此外,内蒙古风能、太阳能资源丰富,正在推进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项目,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供电。这一节点主要承接后台加工、离线分析、存储备份等对时延要求不高的业务,是典型的“西算”承载区。
贵州枢纽是国内最早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地区之一,贵阳—贵安新区已成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。这里地质结构稳定、电力供应充足,且享受多项政策优惠,吸引了苹果iCloud中国区、腾讯七星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。贵州枢纽以安全可靠著称,注重数据灾备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,在政务云、公共数据平台方面成果突出。
甘肃枢纽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,酒泉、兰州等地具备土地和能源优势,特别是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。该节点聚焦“绿电+算力”融合发展模式,探索新能源与数据中心耦合发展的新路径。同时,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关键位置,未来有望参与国际数据通道建设,拓展中亚、西亚方向的数据服务市场。
宁夏枢纽则以中卫市为核心,近年来快速崛起为西部重要的数据中心集聚地。中卫气候适宜、地震风险低、网络光纤直连三大骨干网,具备优良的物理环境和通信条件。国家超算中心已在当地部署,多家企业在此建立异地灾备中心。宁夏还积极推动“算力交易”机制创新,尝试建立算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平台。
总体来看,八大枢纽节点形成了“四东四西”的空间格局,东部侧重实时性强、交互频繁的应用场景,西部则发挥能源和成本优势,承接大规模、低时延容忍度的计算任务。这种分工协作不仅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和用地压力,也带动了西部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集聚。未来,随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不断完善,八大枢纽将进一步强化互联互通,推动数据要素跨区域流动,为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。
公司:赋能智赢信息资讯传媒(深圳)有限公司
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平南社区龙岗路19号东森商业大厦(东嘉国际)5055A15
Q Q:3874092623
Copyright © 2022-2025